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成功研發用於計算自閉症風險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技術,可透過拍攝「眼底相」識別兒童視網膜特徵,計算他們罹患自閉症的風險,技術辨識自閉症患者的靈敏度及識別能力分別達96%及91%。
目前團隊下一步研究方向將針對2至6歲自閉症兒童,領導有關研究的教授徐仲鍈表示,希望能與有相關資源的夥伴共同研究,日後能在社區推廣這項技術,進行自閉症篩查,成為一種有效的風險評估工具。
全文新聞,請瀏覽香港01網站:
中大醫學院研發新技術 為6歲以上兒童計算自閉症風險 識別率達九成
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SEN 學童的家人和照顧者。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分別在 2 月及 8 月向這些照顧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在疫情下弱勢社群的情況。以下為有關報章報導的選輯:
信報 – 調查:逾半照顧者疫情下感抑鬱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近800名殘疾人士、長期病患和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等的照顧者,近八成人指照顧對象在疫情下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54%受訪者指為了提供照顧而無法外出。
另外,有九成受訪者對於在疫情下照顧家人感到無助,54%人感到抑鬱,逾四成人出現情緒失控。
張超雄指出,疫情下學校停課、不少日間訓練支援服務完全停頓,有需要人士要長時間留家避疫,行為情緒管理能力倒退,令照顧者壓力大增,甚至出現情緒困擾,形成「困獸鬥」局面。他要求政府加強支援照顧者,建議社署加強家居支援,並開拓網上和視像形式維持支援服務。
Now新聞 – 調查:疫情下逾七成特殊需要人士照顧者感抑鬱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調查發現,疫情下特殊需要人士的照顧者,逾七成因照顧壓力感到抑鬱。
調查在本月初以網上問卷訪問近八百名照顧者,五成四人表示,因應疫情,只能與照顧對象困在家中,完全沒有外出,主要因為擔心照顧對象不懂自我保護。
近半受訪者認為,社區支援及訓練服務暫停後,照顧對象出現更多攻擊行為;而面對長期照顧,七成七照顧者感到孤獨及非常孤獨。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的媽媽於母親節發佈「新肺炎疫症對基層SEN家庭的影響」問卷調查報告,反映基層SEN兒童在疫症停課期間,針對SEN兒童的訓練和學習服務停頓,SEN兒童的規律生活被打斷,學習能力倒退,負面情緒和行為問題加劇。面對物資不足、支援不足、經濟困難等問題,照顧者和照顧對象在疫情下難以外出,雙方都被迫困在家中,照顧者情緒備受困擾,恐造成家庭悲劇。本會於2020年3月訪問了227名確診SEN兒童的家長,相關研究結果希望政府考慮在疫症新常態下,加強對基層清貧SEN兒童和照顧者的支援。
「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背景信息: 自閉症是一種從幼儿期開始顯現的終身神經系統疾病,不論性別、種族或社會-經濟狀況。自閉症譜系障礙一詞指向一系列特徵。對這種神經系統變化給予適當支持、調節和接納可使自閉症譜系障礙群體得到公平的機會,並且能夠全面、有效地參與社會。
自閉症的主要特點是獨特的社會互動、非標準的方式學習、對特定主題有強烈興趣、傾向於常規慣例、一般溝通存在障礙,以及處理感官信息的特殊方法。
世界各地自閉症高發以及缺乏了解對這些個體及其家庭和社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與神經系統差異相伴的污名化和歧視依然長期阻礙診斷和治療,這是發展中國家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捐助國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縱觀其歷史,聯合國大家庭曾慶祝多樣化並促進殘疾人權利與福祉,包括有學習差異和發展障礙的兒童。 2008年《殘疾人權利公約》生效,重申了人人享有普遍人權的基本原則。 《公約》的宗旨是促進、保護以及確保所有殘疾人公平享有各項人權和基本自由,並促進尊重他們與生俱來的尊嚴。這是培育包容和關愛所有人的社會以及確保自閉症兒童和成人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的堅實工具。
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4月2日為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A/RES/62/139) ,強調必須幫助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樣他們才能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網站:https://www.un.org/zh/observances/autism-day
資料來源:「聯合國 – 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