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

研究小組簡介:
在西方國家,估計大約有 5% 至 10% 的學童被發現有讀寫障礙。根據香港教育當局所發表的有關數字,被評估為有讀寫障礙的學生近年有顯著上升的趨勢,但與外國及本地研究所發表的數據相比數字仍屬徧低。若公眾人士對讀寫障礙欠缺認識,有讀寫障礙的學童往往會被誤會為懶惰或智力較低。這些學童若得不到適當的輔導,他們日後在學習、情緒及行為上可能會有嚴重的問題,不但不利於個人的發展而且對社會整體的人力資源也會有不良的影響。
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的工作,出版有關中文讀寫障礙的識別及評估工具、輔導資料、評估工具使用者的名冊和正在進行中的各項研究等等。此外,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為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公眾人士提供有關讀寫障礙的資訊,以促進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成立目的:
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成立於1998年8月。有鑑於當時對中文讀寫障礙欠缺有系統的本地研究,研究小組於是致力發展一系列適合本港使用的識別及評估工具,並進行其他有關了解中文讀寫障礙的特徵和輔導方法等等的學術研究。
網頁:https://www.psychology.hku.hk/hksld
網站的主要部份:(該網站的設計為舊式網頁製作,若單獨進入其中一頁的內容,便只能顯示部份網頁架構,故此請各位家長使用上面網址進入主頁瀏覽)
認識讀寫障礙
中文分層支援教學模式
研究小組出版
網上版測驗
評估工具認可使用者
電話:3547-2219
地址:新界上水龍琛路39號上水廣場22樓教育心理服務(新界東)組
研究小組的網站內,有相當多有用的資料可以給各位爸爸媽媽參考,我們抽其中一版 – 「認別讀寫障礙」(網頁: https://www.psychology.hku.hk/hksld/what_02_c.html)
學前兒童的行為表徵,其中包括: (節錄自《香港學前兒童學習行為量表(家長版)》) |
‧ 發音不準確,並混淆讀音相近的字詞,例如把「雞」說成「龜」或「t」說成「d」。 ‧ 不能準確地講出常見物件或顏色的名稱。 ‧ 時常將句子或詞語的次序顛倒。 ‧相比同齡的小朋友,需要花較多時間和心力學習兒歌,但學會後很快便忘記。 ‧相比同齡的小朋友,需要花較多時間認識中文字和英文字母,但學習後亦很快遺忘。 ‧ 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但並無興趣學習文字。 ‧ 不能牢記自己的出生日期、地址及電話號碼。 ‧未能依循方向性的指示,例如未能跟著「向前走,然後左轉」的指令來做。 |
小學生的行為表徵,其中包括: (節錄自《香港小學生讀寫困難行為量表(第二版)》) |
‧ 閱讀時很難找出文章的重點。 ‧作文/作句只能勉強達意,文法上有錯誤。 ‧ 書寫能力比口語表達差很多。 ‧ 檢查自己的功課時,察覺不到做錯的地方。 ‧ 理解文字比理解說話的能力差很多。 ‧ 對於重組句子的練習有困難。 ‧ 有很多詞語在說話時懂得運用,但卻不懂得寫出來。 ‧ 作文時思維組織紊亂。 |
中學生的行為表徵,其中包括: (節錄自《香港初中學生讀寫困難行為量表》) |
‧ 容易混淆字形、字音或字義相似的字。 ‧ 不能認讀常見字詞。 ‧ 在朗讀時,容易漏讀或錯讀下一行的字。 ‧ 相對同齡的學生,需要較長時間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 中文默書成績偏低。 ‧ 相對同齡的學生,抄寫時較容易錯筆劃多的字。 ‧ 寫作能力比口語表達能力弱。 ‧ 寫文章時會錯用標點,例如:除結尾一句外,整篇文章只會用逗號連結。 |
成年人的行為表徵,其中包括: (節錄自《香港成人讀寫為量表》) |
‧ 不能認讀學過的或經常碰到的中文字。 ‧ 閱讀中文時常會讀多或讀漏字詞。 ‧ 會混淆讀音相近的字詞。 ‧ 需要較長時間閱讀和理解一篇文章,甚至重讀多次才明白。 ‧ 抄寫中文時,會寫多或寫漏字,甚至寫錯字。 ‧ 中文寫作能力比口語表達能力差得多。 ‧ 經常遺失或找不到自己的物件,例如錢包、鑰匙等。 ‧ 背誦乘數表或數式有困難。 |